隨著我國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近兩年動力電池的市場需求猛增,迎來了“黃金時期”。不過,在繁榮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新的問題。如何促進鋰電池產業健康發展?日前,青海省、科技部、工信部和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聯合在西寧舉辦“鋰產業—新生態”國際高峰論壇,與會企業、專家代表就此進行了深入研討。
發展進入黃金期
201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達到37.9萬輛,動力電池整體出貨量達到157億瓦時,同比增長3倍多。動力電池的爆發式需求已經延伸到正極、負極和隔膜、電解液等相關材料產業以及上游鋰礦資源產業。市場供求效應也開始顯現,作為鋰離子電池的重要原料,碳酸鋰價格已經從2015年的每噸4.3萬元,上漲到今年5月的每噸16萬元。
動力電池出現爆發性需求,市場供應一度“吃緊”。國內不少鋰電池生產企業甚至出現了讓新能源汽車廠商排隊等貨的情況。面對火爆的市場行情,一些企業也提升了產能,以滿足市場需求。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場營銷副總裁譚立斌告訴《經濟日報》記者,該企業今年規劃的產能是去年的兩倍。 “
當前動力電池的投資力度還處于增強階段。”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18研究所高級工程師肖成偉表示,2015年配套電池瓦時數約160億瓦時,產值超過400億元,而現在整個產業資金投入已超過1000億元。
根據“中國制造2025”制定的戰略目標,到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年銷量將突破100萬輛。到2025年,與國際先進水平同步的新能源汽車年銷量達300萬輛。同時,到2020年,動力電池等關鍵系統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80%,到2025年實現批量出口。
據了解,目前國內鋰電產業已經初步形成了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和中原地區四大產業區域。而鋰儲量占全國80%的青海,正在試圖打造又一個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鋰產業基地,依托豐富的鋰資源,在鋰電市場中分一杯羹。
青海省省長郝鵬表示,目前青海已初步形成了鹽湖提鋰、碳酸鋰、正負極材料鋰電池制造等上下游一體化的產業鏈,“力爭到2020年把青海打造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千億元鋰電產業基地,實現從鋰資源大省到鋰產業強省的轉變”。
為推動鋰產業發展,青海省還推出了一系列產業政策,吸引鋰電企業落戶青海。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大先行科技產業有限公司等國內知名廠商均已在青海設廠并開工。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也表示,比亞迪今年將在青海投資一個產能為100億瓦時的電池廠。
短板仍需補齊
鋰電產業高速增長的背后,一些問題逐步顯現。近些年,政府出臺了多種形式的政策,促進電動車以及相關行業的快速起步與發展,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有專家表示,政府補貼情況下的電動汽車市場表現,并未反映市場的真實情況,這種強刺激也容易導致企業盲目投資、企業對產品“逐量而輕質”等現象。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表示,在利好政策推動下,不少汽車企業忙著上產量,競相到電池企業催貨,為及時拿到貨甚至降低質量要求。電池零部件企業承受著巨大的交貨壓力,有的為了保供應,降低了質量標準,放松了管理,放緩了技術研發的步伐。這種現象非常危險令人擔心。
得益于市場強勁需求,雖然當前我國鋰電池產業已躋身全球第一陣營,但并不意味著與韓、日頂尖企業沒有差距,比如在產品一致性等方面仍存在較大差距。一位鋰電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韓、日巨頭的產品不良率已經降低到3ppm級別,即生產的一百萬只電芯中,不合格的只有3只;而中國企業的電芯產品合格率尚無法達到這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