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的歷史性下跌造成庫存增加,其中大部分石油被儲存在美國和其他工業化國家的儲油罐中,這些國家承諾披露最新儲油數據。但也有數百萬桶石油流入了行業追蹤機構覆蓋不到的地方。俄羅斯和中國等一些國家選擇不公布儲油數量。而將石油儲存在超級油輪中的貿易商和石油公司也沒有義務將他們的供應量公之于眾。
他們不披露儲油信息并不違反任何國際法律或協議。但分析人士稱,這會使石油市場變得更加隱秘和不穩定。這些地方儲存著多少石油,這些石油能夠以多快的速度在市場上轉賣,這些都會影響到油價。
隨著發展中國家儲存及消費更多原油,跟蹤石油庫存變得更加復雜。分析人士稱,隨著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從管理油價的傳統任務中退出,庫存也開始發揮更大的作用。自2014年11月以來,歐佩克一直在增加產量,幾乎是開足馬力生產。這就使歐佩克的閑置產能減少,意味著如果其他地區供應中斷,庫存將變得更加重要。
由于缺乏某些庫存地點的確切數據,分析人士利用公開信息和猜測拼湊出總的庫存情況。新加坡就出現了這種情況。新加坡是全球最繁忙港口之一,也是許多大型石油交易機構的亞洲總部所在地。
據湯森路透的油輪跟蹤服務數據,7月初有23艘總容量4300萬桶的超級油輪停泊在新加坡一月之久或更長時間,而年初停泊這么長時間的超級油輪只有15艘。如果這些油輪當時是滿載,這些油輪的合計原油裝載量足夠滿足美國兩天多的石油需求。
不過缺乏有關這些油輪裝載量的官方數據。湯森路透和其他服務機構是根據這些油輪報告的吃水線進行估計的。不過分析人士認為,一些油輪很可能裝了燃料油(一種船用成品油),還有其他油輪裝的可能是海水,令這些估測數據進一步復雜化。
發達國家向國際能源署IEA報告庫存水平,國際能源署則滯后兩個月公布庫存數據。在其他國家庫存數據則不太完整。
一家名為Joint Organizations Data Initiative的機構收集全球儲油數據,但該機構沒有俄羅斯、中國和其他一些國家的數據。專家表示,一些發展中國家缺乏收集這類數據的資源,而且不太重視庫存信息的披露。
這些地區的石油需求持續增長。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以外國家的石油需求目前占全球總需求的一半,高于10年前的41%。OECD是一個由35個市場經濟國家組成的政府間組織。
此外,各國并不報告浮式儲油設施(諸如停泊在新加坡海岸的油輪)的儲油量。IEA稱,6月份的浮式儲油設施儲量增至9500萬桶,為2009年以來最高水平。
在中國,另一個儲油量的謎團正在解開。政府數據顯示,石油進口增速快于煉油商的原油加工進度。數據顯示,中國上半年的過剩石油供應量達到1.6億桶,足以滿足中國約兩周的石油需求。
分析人士認為這些石油儲存在商業儲油設施中,或進入了政府的戰略儲備庫。
二者之間的區別很重要。如果大部分石油進入了戰略儲備庫存,一旦儲油設施滿容,石油需求可能再度萎縮,一些分析人士稱這種情況可能在今年發生。
(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網站觀點)